近年方兴未艾的文化产业,“十二五”期间又将成为热点。温家宝总理在今年的政府工作报告中提出,要大力发展文化产业,培育新型文化业态,推动文化产业成为国民经济支柱型产业。“十二五”规划纲要草案则进一步提出,要增强文化产业整体实力和竞争力,进而增强中华文化国际竞争力和影响力,提升国家(硬的反意词)实力。

这些表述在今年两会上成为不少代表委员关注的话题。 在他们看来,对于正处发展机遇期的文化产业在我国热火朝天,但人们对其的认识和理解仍存在热情有余、清醒不足的问题。唯有摆脱盲目,走上理性道路,文化产业才可真正做大做强。

文化产业不是赶时髦

近年,各地以“文化产业”、“文化创意”等挂名的工坊、园区举目皆是,数量逐年增长。然而,急剧扩张的规模之下,文化产业的发展实质未必令人乐观。   

“创意园区开了一个又一个,可里面的内容呢?”葛剑雄委员直陈忧虑:“有的企业挂羊头卖狗肉,打着文化产业的旗号揽资金、揽政策,做的事情却和商场没区别。”   

华梅委员对此也有同感。她发现,过去并未引起广泛关注的文化产业,如今却在一些地方走向另一极端,呈现一哄而上的态势;对文化产业内涵的界定不清,不仅带来了操作偏差,而且引起资源、人工和时间的浪费。   

“文化产品是否被市场接受,与资金投入数量没有直接关系,甚至低投资也能开展经营。”华梅说,文化产业与传统生产行业明显不同的这一特性,使得从事任何行业的人都可以见风使舵,转而从事文化产业,或附带打出文化产业的旗号。同时,一些地方优惠政策的盲目性,也诱惑着企业和投资者涌入文化产业。   

“大家一提文化产业就能显得很时髦,同时又能享受到经济上的优惠政策,何乐而不为?”华梅说。而其结果,则是文化产业领域鱼目混珠,“从一开始就使某些地区文化产业发展步入紊乱、表面和低俗的窘境。”     

不可盲目“一刀切”   

在两会前夕举行的第三批国家级文化产业示范园区和首批试验园区授牌仪式上,文化部部长蔡武表示,发展文化产业园区一定要合理布局、控制总量、突出特色,严格防止一哄而上,盲目发展,同质化竞争。“十二五”期间,各地省级文化产业示范园区要严格控制数量,同时要加强动态管理,实行优胜劣汰。   

但同时,能否厘清文化产业概念内涵、认清文化发展规律,同样事关文化产业的发展前景。尹力委员就此提醒,在加快文化体制改革、推动发展文化产业的过程中,绝不可不顾行业本身特性而“一刀切”。“文化本身有特殊性,不同地方、不同领域之间的产业属性、专业属性、文化属性都不尽相同;搞文化体制改革、发展文化产业,必须因地制宜。”   

濮存昕等委员也提出,如果不顾文化本身特性盲目发展文化产业,蕞终非但可能在产业上折戟,还会伤害文化自身的发展和繁荣。而在华梅委员看来,文化是文化产业的根本;对文化规律把握不清,也使一些地方在文化产业领域推行政策、投入资金后急于求成,不切实际地要求企业加速发展。“这就出现了我们看到的现状——部分国产动漫大量投入资本和并不真正先进的技术,也没有什么精致创意,又依靠保护政策占据电视媒体黄金时段,显然不受人们喜爱。”     

创意为魂提升话语权   

中国文化软实力研究中心新近发布的《文化软实力蓝皮书(2010)》中显示,我国文化软实力与硬实力落差较大:目前文化产业在国内生产总值中所占的比例,大大低于西方发达国家10%以上的水平。在世界文化市场中,中国文化产业的占比还不足4%。   

蓝皮书同时指出,国内外对中国文化形象的感知,主要停留在中华民族悠久的传统文化上,我国习惯于向世人展示中国文化的传统元素,但还未意识到如何充分利用当代中国的文化符号。对此,不少代表委员认为,中国文化产业要真正发展,需将创意作为生命线,并通过精品塑造来打造真正强势的文化产业品牌。   

“我们去看很多地方所谓的文化创意产业,几乎一模一样,连新意都没有,何谈创意?”一位代表提出,要把文化产业做强,政府应适当减少保护政策,让真正有创意的文化企业在市场中脱颖而出。王荣华代表则表示,政府应加大对具有创意含量的行业、企业的政策支持;同时拨专款支持高等院校的创意教育,为创意提供原动力。   

言恭达委员则举“喜羊羊”为例提出,应当通过打造原创精品来塑造一批真正强势的文化产业品牌,进而提升我国文化产业的国际话语权。在塑造品牌的过程中,应当注重特色,避免同质竞争;同时强化文化产业品牌向有形产品的战略延伸。“延伸品牌应当能够不断强化主品牌的核心价值,国家则应该注意对相关企业的培训指导,加强对衍生产品的延伸管理。”   

陈建国委员则建议,由政府部门协调成立一个专门负责机构,并将文化部、商务部、教育部等相关部门职能集中起来,制定统一的文化产业出口政策,提升我国文化产业的国际话语权。

 

上海工业地产营销推广平台-上海厂房出租网www.rent.sh.cn